美白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古宋城与铁赣州丨探秘江西客家首府红色摇篮 [复制链接]

1#
哪里能根治白癜风 https://m.39.net/baidianfeng/a_4499988.html

“古宋城”与“铁赣州”

——探秘江西“客家首府”“红色摇篮”赣州古城

文图/李崎(都江堰长征书院)

想去江西古城赣州(宋城)旅游,是多年的硕愿。今秋一个偶然的机会,终于成就了我这个梦想。

中国有四大古城墙。西安,洪武三年始建;平遥,也是洪武三年。荆州顺治三年;兴城,乾隆四十六年。它们都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但是,年1月,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赣州,将四大古城墙改写为五大古城墙,而年11月20日,赣州古城墙又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因为它是宋城墙,国内孤品。

“客家首府”,“红色摇篮”。我这次仿佛经历了一次时间的隧道,感慨万千......于是,我把在赣州的所见所闻分享给大家......

千年古城墙,名城风景线

赣州不仅因山水秀丽而闻名于世,更由于这座古老城市因完好保存了自宋代沿袭至今的三千多米的古城墙而闻名遐迩。赣州宋城墙全长米,以其高低逶迤之势与秀丽江水形成美妙反差。

漫步在古朴蜿蜒的城墙上,只见城外一江清流,远处山间田舍烟云飘渺,近处街坊鳞次栉比,让人感到犹如置身于一幅美丽的《清明上河图》之中。

赣州古城墙,始建于汉代,距今有二千年的历史,后来经过南宋、元、明、清、民国,历时多年的不断修缮、加固,使赣州城形成了一道周长约13华里,高大雄伟的城墙,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高超的建筑技艺。

现保存较完整的古城墙建于北宋嘉佑年间,是江南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城墙,也是全国屈指可数的北宋砖墙之一。城墙平均高7米,从东门至西门长3.6公里,垛墙、炮城、马面、城门都保存完好。

尤为珍贵的是,在古城墙上保留有数以万计的带有文字的城砖,这种砖被称为铭文砖,上面载有不同时代的不同内容,主要的是××年、××督造、××窑烧造等。

据赣州市博物馆调查统计,共有各种不同内容的铭文城砖种,最早的一种铭文砖记有北宋熙宁二年(年),最晚的一种铭文砖记于民国四年(年)。这一传统一直保留至今,成为赣州的一部历史巨著,记载着赣州古城的兴衰、嬗变,充分体现了传统建筑风格和规划思想,是显示中国历史文化特色的标志性建筑。年,国务院将赣州古城墙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赣州城的建造乃至赣州城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国古代四位杰出人物密切相关:一位是东晋南康郡(今赣州)太守高炎,他以惊人的胆魄在东晋永和五年(年)夯土筑城;第二位是五代的卢光稠,他将城区扩大了约二倍的面积,形成王城的规模;第三位是孔子第46代孙孔宗翰,北宋嘉佑年间(—)他担任赣州知州。为了解除江水年年灌城的灾害,他用铁水浇固城墙石基,用砖石全面改砌城墙,逐渐把土城墙改砌成砖石城墙,因而他成了赣州宋代砖城墙的创始人;第四位是北宋虔州知州刘彝,这位著名的城建水利专家一心为民谋福,完成了卢光稠未竟事业,他修建城内福沟、寿沟,整理疏通虔州城的地下排水系统,在临江水道口又修筑了12座水窗,从而解决了年年江水倒灌的困境。

福寿沟,是一条北宋年间在赣州城地下修建的排水沟。根据史料记载,福寿沟长度为12.6公里,占地平方公里。因为排水沟的布局很像篆体的福字和寿字,故被称为“福寿沟”。

福寿沟是北宋知州刘彝所建,设计时利用了赣州老城中间高、江边低的地势特点,有意增加沟的坡度来加快排水速度。它的另一个特点是,与城内的三池以及几十口池塘连通起来,组成了排水网络中容量很大的蓄水库,以调节暴雨流量,减少下水道溢流。当水排到池塘以后,通过蓄洪、沉淀,再通过城墙周边临江水道修筑的12个“水窗”,让洪水往章江、贡江外排放,从而解决了古城内涝的困境。

明代洪武年间创建大明皇朝以后,皇帝朱元璋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下令各州、县筑城墙,现存全国各地保留下来的城墙都是那时兴建的,唯独赣州的城墙是北宋的,这是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赣州城墙后经南宋、元、明、清、民国,历时多年的不断修缮、加固,使赣州城墙形成了一道周长13华里,高大雄伟的城墙。而且护城河、墙垛、城楼、警铺、马面、炮城等设施齐全,整个城池共有西津门、镇南门、百胜门、建春门、涌金门5座城门,其中前3座城门还有二重或三重瓮城。

清朝咸丰年间,为了防止太平军攻城,又在赣州城的主要交通要道口兴建了东门、小南门、大南门、西津门、八境台5座炮城。现存保留下来的城门还有北门、西津门、建春门、涌金门4座;保存完好的炮城有八境台和西津门炮城,古城墙有米。这些城墙、城门不仅成为今天的游览景点,而且至今还在为赣州防洪发挥重要作用。

在赣州古城内,至今保留着一条长度不到米的古老街巷,叫灶儿巷。这条小巷历史悠久,宋代就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是宋代虔州城的六街之一。因为这里靠近赣州古城的贡江建春门码头,便于行人商贾出行以及经商贸易,古时这里是一派车水马龙的繁忙景象。

灶儿巷的名字历来也是众说纷纭,巷子的两头分别有牌坊和石库门洞,牌坊上面刻的是灶儿巷,而另一头的门洞上却是皂儿巷。在明代时还曾经叫过“姜家巷”。无论是哪个“zao”,这条古巷千百年来已经成为赣州古城的八景之一。

古巷内东西方向长度不足半里,幽深狭窄,地面用鹅卵石铺成,两侧排列着许多明清古建筑,门檐悬臂翘角,防火墙高耸,白墙灰瓦,古色古香。这些古建筑有民居、商号、会馆、医馆、烟馆等等,规模比较大的有兴义堂、董府、宾谷馆、同记庄、瑞昌生、元善堂等等,名字都是富含深意的,基本都能从名称看出所经营的行业。

董府是一处古代豪宅,始建于清朝嘉庆七年,即年,主人原来是南康凤岗的富商,开始经营钱庄当铺,民国时改称“裕民银行”,是一座三栋直进、多天井式古建筑,是一座非常具有赣南特色的代表性建筑。现在董府的主人也姓董,经营的是客家传统菜肴的酒家。

从董府的石库门看对面,也应该是一座古代富商或官宦的宅院,门楼上的砖雕和石雕异常奢华,精雕细刻,古老的青砖充满沧桑斑驳,宅子也有几百年历史了,看得出主人是个很讲究的有品位的人。

灶儿巷内的建筑风格多样,除了明清至民国时期的大量古建筑外,还有有传统的赣南客家建筑,也有精工细作的徽派建筑,以及创意十足的西洋建筑,而那座跨街的门洞更显得独树一帜,与众不同。

现在的灶儿巷内的古建筑里已经无人居住,当地政府为了保护这些建筑艺术精品,将里面的居民迁了出去。我看到,斑驳的木门上都挂着有些锈迹的门锁,从门缝窥探,大部分宅院内厢房、厅堂、天井等一应俱全,各种植物郁郁葱葱,任意生长,虽然无人居住,也充满了生气。

百年建筑千年巷。今天,灶儿巷已经成为赣州古城历史的见证者之一,是赣州人民回味悠远岁月的记忆念想,曾经的繁华已经落幕,古建筑在享受未来的宁静。

红军打赣州,败走麦地城

在赣州古城墙东端尽头,有一块小小的纪念碑静静地屹立着、眺望着滚滚贡江,似乎在回忆着悠悠岁月和远去的战火硝烟……烈士纪念碑到处都有,但是建在城墙之上的,恐怕赣州是全国唯一。这是烈士纪念碑,也是纪念当年红军攻打赣州失败的纪念碑!

赣州是赣南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赣州城位于赣江源头章、贡二水汇合处,东、西、北三面环水,只有南面是陆地,四周城墙高厚坚实,地势十分险要,又有江水相助,易守难攻,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太平军曾两次攻城,都没有攻破。

革命战争年代,我党我军经历过大大小小不同的战役。赣州战役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红军对国民党军驻守的江西省赣州进行的最惨烈城市攻坚战役。

当初,毛主席坚决反对攻打赣州。他认为:赣州三面环水,城墙高大坚固,素有“铁赣州””之称,易守难攻。早在年3月16日.红四军就曾围攻赣州三天,最终还是无功而返。况且赣州北面的吉安驻有国民党中央军5个师又2个旅,南面驻有粤军陈济棠的几个师。而且赣州是赣南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是连接闽粤湘三省的咽喉要地,是国民党军必守必救的要点,以红军现有的力量和技术装备,很可能久攻不下。

毛主席建议不打赣州,继续按照预定部署,集中力量清除赣南地区的国民党军和地主武装的据点,让赣州彻底成为一座孤城。但是临时中央决策已定,而且参加会议的大多数人也都同意打赣州。除了朱德之外,大多数人都认为应该服从中央指示打赣州,毛主席成了极少数。

作为攻打赣州的执行者,时任中革军委副主席、红三军团总指挥彭德怀是当年左倾路线的急先锋,他同意攻打赣州,项英坚决主张贯彻临时中央决定。毛主席也只好退了一步,提出实在要打,就要采取围点打援的策略,重点放在打援上。最后,苏区中央局会议决定还是攻打赣州。

毛主席因反对攻打赣州受排挤。在攻打赣州前,也就是年1月,他带着警卫员吴吉清等人去了瑞金叶坪东华山“养病”。尽管毛主席远离了攻打赣州的军事指挥,但是余波依然未消。在部队向赣州开进途中,有人公然提出“打下赣州再和老毛算账!”

年3月红军撤出赣州后,毛主席出席了江口会议并指挥红军攻打漳州取得胜利。在10召开的宁都会议上,他被免去前红军政委职务,彻底失去兵权,直到遵义会议。

不出所料,赣州攻城战中,红军三个军团出动,打了整整十天,愣是打不掉国军一个旅。由此,赣州成为彭德怀的第一次走麦城的地方。

对于攻打赣州,彭德怀至死也没弄明白,让他头破血流的不是马崑,而是真正的“克星”——黄维。黄维在淮海战役中任国民党十二兵团司令长官,俗称黄维兵团。此战中他全军覆没,自己被解放军俘虏。他晚年被特赦,回忆一生最得意之战,曾击败过彭德怀俘获红军一名师长,正是湖北阳新县(今属大冶县)贫苦农家子弟出生的红一师师长侯中英。

国民党高级将领黄维是江西贵溪人,黄埔一期毕业生。青年时代因在学校宣传共产主义思想与地方乡绅交恶而离乡,经方志敏安排,在江西省委地下负责人赵醒依介绍下进入黄埔军校并与陈赓成为同学。年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黄维等选择了追随“校长”而与共产党人分道扬鑣。

红军攻打赣州城时,黄维28岁,是十八军十一师三十二旅旅长,在沙地击败红军的游击队后,直抵赣州北门,架成浮桥,在黄昏后率部三个团入城,立即接替北门、西门、南门的城防守备。黄维命令工兵营向城外挖坑道。敌人从坑道出击,红一师师部官兵在黑夜里组织撤离,由于腹背受敌,指挥陷入混乱。红一师师长侯中英带领部分师部官兵边打边撤,终于比较安全地撤到了城南关外。

不幸的是,在最后化装突围的时候,侯中英被叛徒出卖而被敌军黄维部捕获。“不要管我,快掩护政委撤出去!”“我还要到前边去,看看有没有一师的部队还没撤出来!”“我还要指挥部队,和敌人拼刺刀啊!”这成了侯中英在激战中对众战友的最后喊话。

第二天,敌人把侯中英押到红一师阵地前,用刺刀逼着他向红一师官兵喊话,妄图使他劝说其部队放下武器投降。但侯中英不向敌人屈服,他拒绝了敌人的威逼利诱,最终拖着带血的身躯,被敌人押回牢房。

敌军把侯中英押到吉安陈诚部,由南昌行营主任何应钦亲审。但侯中英意志坚定,绝不向敌人透露半点革命信息,最后被押至南京。因他始终不降,又在监狱中发动牢友们搞暴动夺武器,敌人恼羞成怒,决定将侯中英处决。残暴的敌人先割掉侯中英的耳朵、鼻子,后挖掉他的眼睛,又刺破肚子。当肠子流出来的时候,侯中英仍高呼“共产党万岁”、“红军万岁”等口号,壮烈牺牲,时年32岁。这位叱咤风云的红军师长,就这样为中国革命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红军师长侯中英惨死在敌人不断切割的屠刀下,遗体被国民党反动派毁灭了,没有留下尸骨。但他留下的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而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将永不泯灭,永留人间。

赣州攻城战,可以说是彭德怀的第一次走麦城。这场城市攻坚战不仅丧失了利用当时有利形势,充分发动群众,扩大红军,巩固与扩展苏区的宝贵时间。同时,还在政治上缓和了广东军阀与蒋介石之间的矛盾,为尔后反围剿作战增添了新的困难。

附:赣州战役经过

关于赣州战役,经过大致是这样的——

根据中革军委于年1月10日发布了《关于攻取赣州的军事训令》部署,主力红军和地方红军分成主作战军、支作战军和机动部队三部分。主作战军以彭德怀任前敌总指挥,由攻城部队、监视部队和地方工作部队组成。攻城部队由红三军团担任,第七军主攻东门,第二师主攻南门,第一师主攻西门。

负责守卫赣州城的是国民党军第三军十二师三十四旅,旅长马崑,下辖六十七、六十八两个团和一个独立连,全旅兵力约余人。另外,有赣南各县逃亡在赣州城的地主武装约0人左右,再加上警察队、商民自卫团等武装,共有兵力一万余人,枪近万支,具有相当的守备力量。赣城危急时,还可得到南面国民党粤军、北面国民党中央军的增援。

当初攻打赣州的时候,红三军团是主力部队,也有红五军团和红一军团的一部分战士。在我军包围了赣州后,敌人就赶紧进行防御行动,一直都在监视我军的进度。敌人在城墙放了很多滚石、铁刺,他们的目的,就是要死守住赣州,我军是一定要争夺赣州的,于是双方开展了激烈的战斗。

有战士们用梯子在爬城墙,这些人属于是冲锋队。还有一些战士是爆破队的,他们就开始挖坑道。但是没什么机器帮助,全部都是手挖,敌人看到了我军在挖,于是就向坑道这边扫射。虽然敌人的火力很猛烈,但是都抵不过我军战士。红军战士三人一组,日夜进行挖掘,顶着敌人的炮火,终于把坑道挖到了城墙下。

在开始总攻的时候,大家用“棺材炮”,炸开了赣州西津门月城右边的一个墙角。后来我军又把南门炸开了一个角,但是城墙却塌了一部分,有两百多名冲锋队员遇难,我军几次进攻,都被敌人猛烈的炮火给逼了回来。

攻城中,红军炸死敌营长李白林等余人。红13团向敌发起冲锋,但因叛徒告密,敌人早有准备,致第四次冲锋付出较大伤亡,仍未攻入城内。

当时敌人的旅长叫做马崑,我军三个军团的人,激战了十天都没有打下赣州。3月7日凌晨,敌人分三路向红军进行反击。敌11师主力沿章水向红三军团推进,形成了对红军内外夹攻的态势,由于红军连续一个多月攻势,战士过度疲劳,敌人乘机偷袭红1师师部,师部机关遭受损失。后来,红一师师长侯中英被敌人包围,终因寡不敌众,力竭被俘。他拒绝投降,最后惨死在敌人的屠刀下。

由于敌人内外夹击,红军边打边撤,发生混战,牺牲很大。在最危机时刻,中革军委主席朱德亲率警卫营和第五军团第15军在天竺山、白云山一线以大刀同敌拼杀,掩护攻城部队撤出战斗。

年2月,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进攻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统治下的赣州城。战役由彭德怀任总指挥,历时33天,在国军守城部队的抵抗和援军的反击下,以红军攻城失败告终。中央红军攻打赣州,不仅城未攻破,反遭很大伤亡,以惨败而告终,红军伤亡多人(其中牺牲团以上干部10名)。

李崎,都江堰市人,系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会员、中国国际报告文学研究会会员、四川省李冰研究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成都市历史学会会员,兼任都江堰市长征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都江堰市长征书院院长,曾先后被国家级、省级红色文化社团、民间机构授予“红色文化传播大使”、“红军精神传承人物”、“文化长征标兵”等称号。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