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白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桥头17个村社区名字的由来,知道3个 [复制链接]

1#
哪有专治白癫疯的 http://baidianfeng.39.net/a_yyxw/140301/4346600.html

“你喺边条围噶?”

“我喺田头角嘅。”

“咁你知唔知田头角个名点来噶?”

我:...(问号.jpg)

如今不仅是90后

可能很多80后、70后

都不知道自己所在村(社区)名字的由来

桥头17个村(社区)的名字

到底是怎么来的?

每个村(社区)名字背后都蕴藏一个故事~

跟着小编

一起来探索新发现吧!

大洲社区

大洲,又名大雕。大洲在庙高岭依山层层建房,形似蚌居洲上,故名大洲。自宋朝立村以来,已有多年历史,分东片、北片、西片。清朝末年该村出了两名举人:武举莫大奎,文举莫鸿秋。莫鸿秋曾任两广最高审判厅厅长。全国著名脑科专家莫淦明也出生此村。

大洲社区西与常平镇田美村接壤,北与企石镇东山毗邻,有大洲、大洲新围、同禾岭新围、东片、西片、北片新围等自然村,曾有耕地面积亩,其中水田亩,旱地亩。农业主产水稻、荔枝、甘蔗、木薯、花生、橙、柑、桔等。该村盛产荔枝,种植时间已有多年历史,老龄荔枝树达亩,为全镇之冠。

田头角村

南宋庆元元年(年),南雄珠玑巷陈氏迁来东莞。陈氏生9子,其二子在此立村,原名棠堤阁,新中国成立后,取其谐音叫田头角,沿用至今。

田头角村南与常平镇*泥塘毗邻,北与大洲村接壤,有田头角新围、沙塘围、中心岭等自然村,曾有耕地面积亩,其中水田亩,旱地亩。农业主产水稻、甘蔗、花生、*麻。梅菜是该村的特产,可与惠州梅菜媲美。

禾坑村

禾坑,又名锅坑。明建文元年(年),南雄珠玑巷朱姓迁谢岗曹乐,再从曹乐迁禾坑。

禾坑村,西与常平镇*泥塘接壤,南与常平镇漱新村毗邻,分6个小村庄,有禾坑、禾坑新围、围仔、地塘岭、横巷、白云前等自然村,曾有耕地面积亩,其中水田亩,旱地亩。农业主产水稻、花生、橙、柑、桔、荔枝等。

石水口村

南宋绍兴年间(-年),南雄珠玑巷莫姓迁此立村。据传,当时村前有一大湖,古称石溪,村子建于石溪水源头,故称石水口。村民崇尚武术,清代中叶年间,屡出拳师,到处授徒,著名拳师有莫宁乐、莫孔、莫有仔、莫林盛,武进士莫雄谋。民间盛行健体修身的「莫家拳」名传至今。

由石水口村和岭厦村组成,有石水口、岭厦、方田新围、崩岗围、中和墟等自然村,曾有耕地面积亩,其中水田亩,旱地亩。农业主产水稻、花生、柑、桔、荔枝、甘蔗等。

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石水口是游击队经常活动之地,东江纵队某部在此设有联络站,当时参加革命的有莫瑞、莫伦等。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莫福枝,原东莞县县长、县委书记莫淦钦等均是石水口人。

岭头社区

元朝风水师赖布衣之孙毕甫公为立村始祖,从江西赣州府宁都县石螺下赖家坊迁入东莞。因建村在一高墩上,故名墩头,「墩」与「岭」同义,又称岭头。该村在光绪六年(年)有赖维韩中举;20世纪50-70年代有赖奴妹、赖旭境,在香港警务署做探长。

岭头社区位于桥头墟西面约4公里处,有岭头、神墩、莴园、坳厦、塘头厦等自然村,曾有耕地面积亩,其中水田亩,旱地亩。农业主产水稻、花生、荔枝、柑、桔、芒果、沙蔹等。「墩头芒果」曾享誉香港。该村90%的人家有港澳亲缘关系,素有「侨乡」之称。

田新社区

田新,又名田溪头,始名马岭村,土地改革时改名田新。该村的长乐村建于明朝中叶,当时是一个有人的大村落,居住何、曾等姓。

田新社区有田溪头、长乐、五级地、新围、松园、江湖贝等自然村,曾有耕地面积亩,其中水田亩,旱地亩。农业主产水稻、花生、橙、柑、荔枝、芒果、沙蔹等。该村盛产荔枝,其中「肉元」荔枝以肉厚味好名扬省、港。

历史上,田新社区出过不少知名人物:罗应元,清同治二年(年)丁卯科武举;罗映贤,清代末年进士;莫福娣(罗壬水之妻),抗日战争时期红*交通员(其子罗珠是游击队员,在虎尾岭战斗中牺牲;女儿罗佳是红*通讯员,在北上途中牺牲);罗定贤,国民**队营长。

迳联社区

迳联社区有迳背、迳背新围、叶屋、冯屋、骆塘等自然村,曾有耕地面积亩,其中水田亩,旱地亩。农业主产水稻、花生,还盛产塘鱼。以前,打石头出售是该村大宗副业。

迳背,历史上出过不少著名人物:罗一道(号中山),明朝嘉靖二十八年(9年),官至刑部郎中(正四品官),明隆庆三年(年)曾为东莞县学地租记撰文(此碑今藏于东莞市博物馆);罗少彦,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七*第四纵队政治部主任(*长张云逸,政委邓小平),民国23年(年)牺牲,时年37岁。

桥头社区

桥头社区有杨公朗、塘边街、巷头、迳背新围仔、湴湖等自然村,曾有耕地面积亩,其中水田亩,旱地22亩。农业主产水稻、花生、荔枝、香蕉;有一个占地亩的种养场。该村的杨公朗(人名),在明末清初因宗族械斗及生活所迫迁来此村;邓姓从石排福隆三房「明通祖」分支搬迁而来。

湴湖由邓衡石第二子邓月德于元朝末年立村。清朝同治年间,该村邓安邦(学名保臣)是粤东三将之一,任广州城副将、广东省营务处锐字营、巡防营统领武显将*,村中百姓称邓大人。过去,村前建有红色城门一座,长10米、宽6米、高4米,城门呈孔形,传说是皇妃门,又叫皇姑门,凡官员经过都要下轿下马。

迳背新围仔又名晒布岭新围仔,村民大都姓罗,据说他们的前辈原居谢岗罗屋边,多年前,因与谢岗村发生械斗,无法栖身,故迁居于此;又因与迳背村人同姓,要依靠迳背村立足,故取名迳背新围仔。此村是革命老区,东江纵队曾在此进出联络。民国34年(年)发生了有名的晒布岭战斗。

朗厦村

朗厦村有朗厦、新围、对面园等自然村,曾有耕地面积亩,其中水田亩,旱地亩。农业主产水稻、花生、甘蔗,盛产塘鱼、香蕉。有制造红砖的大型轮窑、草窑各一间,并有亩综合果林。龙桥大桥建成通车后,交通十分方便。

朗厦村四面环山,前有蝴蝶岭,后有状马头(岭名),左有治虎岭,右有蟠龙岭,多支溪水汇集山脚湖凼。始祖姓梁,村民过去多以打石头和砍柴草为生,后李氏人衍繁多,梁氏搬迁,李氏留居。该村有李、*两姓。

邓屋村

邓屋位于桥头墟西北面约2公里处,有邓屋旧围、邓屋新围等自然村,曾有耕地面积亩,其中水田3亩,旱地亩。农业主产水稻、甘蔗、木薯。

邓屋又叫土桥,元朝中叶,始祖邓邦仁居浙江省,参加科举考试金榜题名,后被派到广东任南雄县令,住南雄珠玑巷13号,生下仲其、仲元、仲天三子。

仲其又传下光祖,光祖又传下8子3女,号八凤,又称八子邓。其八子凤鸾传下衡石,衡石传下日德、月德、帝德三子。明洪武四年(年),18岁的邓帝德由外婆做主在石井建屋成婚,其屋取名邓屋。邓屋统为邓姓。

邓屋村名人有已故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中华商会副会长邓典初;有民国时期任国民*海南琼崖部队司令员邓时通;有民国时期曾在广东审判厅工作、当过国民*营长和番禺县县长的邓仲石;有历任广东大学和中山大学教授、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全国著名土壤专家邓植仪;中国科学院院士、激光专家、“两弹一星”功臣邓锡铭等。

李屋村

李屋村有李屋、东桥市、龙船坣、金湖路等自然村,曾有耕地面积亩,其中水田亩,旱地亩。农业主产水稻、甘蔗、木薯、柑、桔。

李屋于明朝立村,以姓氏而得村名,又称土桥。据传,李屋的下墟当时称为桥头墟,当洪水暴涨将邓屋过往李屋的路段浸没时,人们到桥头墟赶集须绕道先经邓屋的上高园,后到李屋的芒果园,再经过李屋坣头的土木桥方能进墟,故得「土桥」之名。

该村清代道光庚子恩科李辉杨中武举,同治三年(年)甲子科李汝龙武中式第二十三名。

邵岗头村

邵岗头村有邵岗头、建塘等自然村,曾有耕地面积亩,其中水田亩,旱地亩。农业主产水稻、甘蔗、菜头、花生、柑、桔。

明洪武四年(年),邵氏在东江打鱼为生,后在岗上建草棚定居,故称邵岗头。年,该村小学教师罗应通于5-6月先后出席广东英模大会和全国文教卫生群英会。

山和村

山和村有山边、陈屋边头、湖唇屋等自然村,曾有耕地面积亩,全部为水田。农业主产水稻、甘蔗、花生。桥东大桥建成后,交通十分便利。

山和村始建于明朝中期,始祖叶盛祖于松岭山边建村,因叶、陈、李、刘等姓和睦相处,故名「山和」。清代嘉庆元年(年),该村叶旭超中武进士,把守东江与石马河出口。

屋厦村

屋厦村有屋厦、中心岗等自然村,住有李、萧、邓、苏姓人士,曾有耕地面积亩,全部为水田。农业主产水稻、橙、柑、桔,盛产塘鱼。桥东大桥建成后,交通十分便利。

屋厦村原名萧屋边,萧家在明朝末年从石龙田边村迁徙而来。清朝光绪年间,许多人背井离乡,有人迁去东岸居住,李姓有部分人家移居岗头村,有部分移居萧屋边;邓姓从洲寮迁萧屋边,村子同住三姓。民国初,成立了「三乐堂」,随即把萧屋边改为屋厦,三姓和睦相处。

岗头村

岗头村东端与潼湖*垦农场接壤,曾有耕地面积亩,全部为水田。农业主产水稻、橙、柑、桔,土地肥沃,草源丰富,是放牛、牧羊的好地方。“食草疴金”,是这个村饲养业的一大特点。

东江村

东江村东端与惠阳区永平村接壤,北与博罗县隔江相望,有大围、新墟、长和墟、围仔、张屋等自然村,曾有耕地面积亩,其中水田亩,旱地亩。农业主产水稻、柑、桔、甘蔗、花生,草源丰富,是放牛、牧羊的好地方。

东江村因村子建在东江岸边,故又名东岸。多姓聚居是东岸村的一大特色,共有17姓。究其原因,有两种说法:一、东岸是块宝地,易揾食,因此外地人远道而来东岸谋生;二、东岸村原是一个“三不管”的地方(东莞、惠阳、博罗三县交界处),很多外姓人来此躲债避荒。

东江村由于外来姓氏多,语言不统一,他们的语言既不像客家话,也不像博罗、惠阳话,所以形成了东岸的语言特色,与桥头当地的口音截然不同。新中国成立后,17姓和睦相处,安居乐业。该村土地肥沃,商客在东岸建新墟经商,所以至今姓氏较多。20世纪60年代,东岸改名为东江。

莲城社区

莲城社区原为桥头镇居民委员会,年农村体制改革后更名为莲城社区,属桥头镇最早建立的大型老社区之一。

区位条件优越,交通配套完善。社区周边有桥光大道、文明路、长青路等主要道路网,与东部快速干线、东莞市企石镇、惠州市博罗县等地相连;辖区面积3.平方公里。

看完有木有觉得~

瞬间发现新大陆了?

原来桥头17个村(社区)的名字都是这么来的~

太涨姿势了~

但是说到现在

你是不是还不知道咱们桥头镇的名字由来?

桥头

相传,在明朝时期,桥头李屋乡有一小墟,是四乡村民集散之地,因在土桥东头(古时称李屋邓屋合称土桥),故称桥头。

请各位桥头人儿对号入座

好好了解一下自己所处村(社区)

的名字由来和历史典故~

做一个名副其实的桥头人!

资料来源:《桥头镇志》、《桥头年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