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白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行走ldquo吉rdquo水萦绕 [复制链接]

1#

今日6月13日

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重走古村落

探寻的是中国人农耕时代的文化

一个古村落

就是一个农耕文化的活化石

它包含了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古村落

就是保护我们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遗产

本期探访:客家围屋+吉水围展馆

目的地:吉水围

坐标:博罗公庄南溪村公庄河旁罗浮山山脉

特色:东门南门朱氏宗祠吉水围展馆

必备:导航和一颗开放的心。

先为大家奉上“采风”小视频请一定看到后面噢:)

五月,雨季。风雨不改。

一到周末,我们又奔驰在路上了。

循着导航,我们从博罗县城上了武深高速,大概40分钟,转入县道,再前行8公里,就看到一块侧立在村口的石头地标,上面写着吉水围古村落,指引着我们继续往里开。

一到南门,雨哗啦啦地下了起来。我汲着拖鞋撑着伞,行走在泥泞的村道里,伞沿的水滴不断打湿我的裙角,湿冷难挡。

迎面来了位放牛的村民,穿着雨衣,带着斗笠,见我们下车,笑盈盈地过来跟我们说话,仿佛老相识般亲切自然。道别时,她还招呼我们等荔枝成熟再来摘荔枝吃。那一刻,我被她的热情温暖到了。

荒无人烟的老房子,就算晴天,走进去也会让人不寒而颤。再环顾眼前这断垣残壁,在雨天显得格外凄清。仿佛洗去岁月的尘埃,裸露出它本真的一面,质朴,却无可奈何地逝去。

泥沙卵石三合土

雨天,让我更能体会当地人后来的选择——潮湿,发霉,泥泞,阴冷,再加上日渐的颓败,只好再去找一个更为舒适、温暖的家园。而我后来得知,村民在离开古村后,仍保留着原有的传统习俗,比如买灯,做会,婚嫁,舞麒麟等等,这点足够让我感动。更让我欣喜的是,在跟当地村民的聊天中,我感受到他们对自己曾经的家园有了较为自觉的保护意识,也曾想方设法引进社会资源,通过成立旅游公司,开设古村落展馆,进一步对外宣传古村落的生态和保护。

为子孙后代留下祖宗创造的文化和精神财富,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和义务。而坚守传统,跟守护家园一样,质朴而美好,但需要我们去践行,不忘本心。

1

择吉而居,天赐财富

吉水围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它坐落在青山环绕,绿水潆洄的南溪村。村前的公庄河,三面环绕着围村缓缓流过,滋润着这里的田野,古树,竹林,人家。

相传朱氏先人移居此地时种植有大片桔子,故取名为“桔水围”。后因当地方言中“吉”与“桔”同音,寓意吉利,故又改名为“吉水围”。因年代久远,关于吉水围的先人是何年何月安居于此,已无法求证。(因为朱氏族谱丢失,后人对细节也语焉不详。据说村里已请人重修族谱,费用9万元)。大概远自多年前的清朝年间,建造吉水围的朱氏祖先朱儒珍,携带家眷,迁到水口围定居,并与其子孙在水口围的地方购置田产,建造房屋。经过历代子孙后代繁衍,发展,才有了现今这个规模。在没有族谱可依的情况下,村民是如何来理解祖先的发迹呢?民间传说应运而生。所以,关于吉水围的兴建,村中还流传着一个传说:“清朝时,建造吉水围的朱氏祖宗朱儒珍曾居住在公庄镇近石村,靠砍柴为生。相传有一天,朱儒珍在一株古松树下的石板上作息,梦见石板下藏有三缸银两。梦醒后,他尽力将石板挪开,用锄头挖至深处,果真挖出三缸银两。有了这么多银两,他寻思着选一块好地方建新家。最后,他选择了溪流环抱,远眺犹如一条长龙盘旋、又似一朵水上莲花的风水宝地安居。”这个传说,非常质朴地传达出朱氏后人对先祖得到天赐财富的一个美好想象。2

祠宅合一,聚族而居

客家人多聚族而居,一姓一祠堂。

吉水围村民姓朱,其建筑也是典型的客家围屋风格。

整个古围村占地面积大概69亩。布局整齐,纵横交错,纵列有19座,横列有16座,每间八间房,原本有间房,现仅存不到间。屋与屋之间相连贯通,井然有序,大小巷子用鹅卵石铺开,一走进巷子,感觉是无尽的回廊,四通八达。

围屋设有城墙,由石头相砌。城墙高达8米,70公分厚,原长1米,现存不到0米。厚重,坚固,不易攻破。在围墙的紧密包围下,只留有东门、南门作为与外界交联的进出口。作为吉水围的正门——东门,高有16米,青黛白墙,飞檐轻盈,有徽派建筑的风格,装饰不多,非常质朴,但造型却相当可爱,当地村民说看起来像老虎。而走进门楼,再回头看样子却变成狮子(麒麟),是奇而不怪的审美趣味。门顶中央写着“东来紫气”四个字,寓意吉祥美好。走进去是一个安装有篮球架的晒坪,再往里走就是育堂朱公祠。东门正门东门正门(从里往外看)祠堂大门挂着一副对联:紫阳世泽,沛国流芳,横额:金玉满堂。祠堂内,神龛两侧的对联则写着:仰太祖遗风金马玉堂光沛国,承文公后裔诗书礼乐映朱门,横额:金玉满堂。整个祠堂的檐梁用木雕彩绘装饰,经时光淘洗,已褪成原木色。门头画画有壁画,但在文革“破四旧”期间,被人用白石灰涂抹覆盖,已经看不清楚画的内容,非常可惜。走进祠堂,屋中有天井、磨房、石廊、仓库。天井的墙壁上还留着时代的印记——毛泽东语录。南门,看起来就没有那么雄伟,也更为简约。门框顶上一块朱红色的横匾刻着“鹿洞家风”四个大字,相传是对圣人朱熹及其修建*洞书院的敬意,包含了朱氏后人对祖先的荣耀,以及对后人的鞭策。门楼后隔着一个大晒坪的祠堂就叫澳圭朱公祠,大堂上挂着一盏过年刚新添的灯。

祠堂内墙裙位置被粉刷成红色,是地位尊贵的象征

古祠堂废弃的石头柱础

趟栊门的石孔

鹅暖石铺成的路,长着青苔,异常光滑。

老村长一再提醒我要小心脚下打滑。

老村长介绍说,吉水围古村民四通八达的巷道下面是整村相连的排水系统。

3

自给自足,小农经济

为进一步宣传古村文化,保护古围屋,,吉水围村民挂牌成立了惠州市吉水围古村落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在古祠堂边的民居建立了一个古村落展馆,陈列着年代久远的八仙桌、雕花实木床,椅子以及上世纪50年代左右的生活和生产用具,用品等,共四五十件。老村长领着我们参观了展馆,对陈列品一一作了介绍,并现场示范劳作工具的使用,一下子把我们带回到农耕时代鲜活的生活场景中——每户人家都拥有自己的土地,生产工具,也用共用的大农具,牲口,相互租借。大门口有共同使用的水井,有可以互相使用的谷物加工具,风车,磨石,砻,碓等,甚至还有榨油和榨糖的大型工具,从生产,生活到文化教育,设施齐全,完全是一幅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活的图景。当回过神来,环顾四周冷冷清清的老屋,眼前这日渐蒙尘的展品,感觉恍如隔世。

时易境迁,年深日久,村里的年轻人大多都出外求学和工作了,祖辈的农田耕地或被废弃或已出租给外人耕种,现代化耕种手段的普及,这些村民曾经赖以生存的工具,转身成为供人参观的文物了。

墙壁上还留着年代标语

几千年来,牛都是中国农民的主要劳作功臣

4

古生态园,美“荔”相伴

古荔枝树,是古村落遗留给子孙后代的物证

自从苏东坡被贬惠州,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千古绝句以来,惠州荔枝天下知。时至今日,惠州各地依然保存着许多荔枝古树。吉水围东门边上,有一个始建于清代雍正年间的古荔枝园。听村长介绍,南溪村百年以上荔枝古树有多棵,多年以上树龄的有近70棵,最老的有多年历史。品种主要有桂味和糯米糍。这些古树,看起来高达十到二十米,树干很粗壮,需要两三人才能环抱。枝丫分支多,树上覆着斑斑青苔,盘根错节,粗枝叶茂。实质上,一年复一年,古树日渐,保护工作也变得艰难起来,采摘也不那么容易。幸运的是,互联网、电商的发展,也给当地村民销售荔枝带来了新机。当地村民不断探寻销售新模式,通过抖音、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